猎云网注:区块链技术与“去中心化”如影随形,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创业者们也必须二者兼顾吗?曾鸣认为,目前外界对“去中心化”这个词有很多误解。在区块链中,“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之间有很多的可能性,(去)中心化的程度和机制是网络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协同网络将如何运行和演化,不同的决定带来不用的价值,并无标准答案。
本文为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的分享,转自微信公众号 “曾鸣书院”(ID:zengmingshuyuan)。
“去中心化”是内生变量, 不是绝对方向
一直想写去中心化,因为这个词在区块链的讨论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但又有太多的模糊和误解的地方。只是有些无从下手,因为关联的问题层次很丰富,而讨论又容易情绪化。正好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写了篇很长的文章,详细地谈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他思考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不应该盲目追求“去中心化”。实际上,去中心化有优点,也有缺陷。任何一个项目,去中心化的程度和方法应该是个系统内生变量,是机制设计的关键,也是区块链生态演化的重点。
我们先来看看Vitalik Buterin的思路。Vitalik Buterin把“去中心化”分为三个层面来考虑:架构层面,政治、决策层面和逻辑层面。他认为区块链在架构和决策层面是“去中心化”的,但在逻辑层面是“中心化”的。架构层面是“去中心化”的,或者更准确说是分布式的。而逻辑层面的“中心化”,指的是global ledger, 也就是统一数据库,统一记账。 这两个判断应该没什么争议。但决策层面我不认为区块链就必然“去中心化”,而是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之间有很多的可能性,具体要看决策制定的规则是什么。
Vitalik Buterin进一步分析了大家经常提到的,支持“去中心化”的三个原因:可容错、抗攻击性、抗共谋。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在哪些情况下,这三个原因可能不成立,以及相应的结论和对策。这部分的讨论充分表达了Vitalik Buterin个人的很多判断,也可以推断他下一步的行为,很值得细细品读。前两个偏技术,后一个偏人的行为,更难设计对策。事实上,Vitalik Buterin甚至放弃了对共谋先验的定义。
这已经是我看到的比较系统、冷静的对“去中心化”的分析。对于去中心化,我的态度比Vitalik Buterin更明确。虽然在系统架构层面,分布式是区块链技术的起点,但从区块链应用的角度,我强烈建议大家不要把“去中心化”当做区块链项目的天然优势,更不要把它当做该追求的理想,甚至变成一种价值观。“去中心化”只是某种制度安排, 一种需要系统考虑的内生变量。
最早的部落经济就是点对点的,完全“去中心化”的。但它为什么落后?是因为网络过于稀疏, 没有协同。农业经济的核心是点,是以部落和乡村为核心的,相对自给自足的模式,但是交换网络的扩张,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经济的核心是线,是流水线,供应链和科层制的公司管理构成的相对封闭的体系。
工业经济在局部(线的内部)有了更紧密的合作。互联网开启的是相对开放的网络协同的时代。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这种协同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未来,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将极大地扩大网络协同的边界,更直接地建立在点对点的网络结构上。
区块链的本质是什么?从商业创新和发展的角度,我认为,区块链最本质的特征是建立了有一定共识基础的、点对点的协议/协同网络。区块链下一步大发展的核心挑战,恰恰是这样的协同网络在什么场景下可以创造最大的价值。核心战略问题依然是一个区块链项目到底为什么客户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个协同网络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比以前的解决方案好了很多?这个网络的增长动力是什么?结构特征是什么?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问题。至于通过Token机制设计,有效利用生产者、消费者和所有者角色重叠的优势,目的也是提供更好的客户价值,让整个生态更有竞争力。
我认为不能过分强调“去中心化”。无论是点对点,还是中心化都要解决大规模协同如何实现的问题。需要在具体场景系统思考各自的优缺点,这两种机制甚至可能有很好的互补性,需要结合使用。例如,很多人讨论过使用区块链的点对点网络来提供打车服务的优势,但是原来由平台提供的一些公共服务现在由谁来承担?
例如,针对可能发生的司机的恶性行为,谁来预防、发现、惩罚?这些关键问题不解决,点对点的网络很难快速被接受。支付宝发展的早期,明确地提出“你敢付,我敢陪”,这样的公信力对于一个公共网络的快速推广有非常大的意义。区块链项目必须有自己的机制设计和制度演化,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才有更大的价值,从而广泛被接受。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有交易就有交易纠纷。能否有效处理交易纠纷是一个交易网络能否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淘宝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心化”地由官方来处理买卖双方出现的交易纠纷的。但我们发现这个成本很大,而且很多时候客户不满意。淘宝从2012年开始引入“去中心化”的方法,由社区认同的陪审团仲裁交易纠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个机制启动也经历了几年的孵化过程。
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社区,如何处理交易纠纷,甚至欺诈等恶意行为?如何决策?谁对什么问题可以有什么影响力?这些问题细问下去,会发现没有绝对的“去中心化”,一定会有“中心化”决策的元素在其中。例如,共识如何形成?如何修改?基金会在社区的影响力,以及基金会本身的决策机制等。在某些区块链项目中,创始团队对于所谓的共识机制有直接修改的权利,这不就是“中心化”决策嘛!
区块链提供了建设更强大的P2P协同网络的技术基础。但需要记住,P2P是手段,协同网络的高效才是目的,整个网络最终产生的价值才是关键。(去)中心化的程度和机制是网络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协同网络将如何运行和演化,不同的决定带来不用的价值,并无标准答案。区块链创业最需要花心思的,正是这里面的种种决定和设计能创造什么样的经济价值,而不是空喊“去中心化”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