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则700亿的黑色幽默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1988字)

2024-02-29 一则700亿的黑色幽默

来源:壹图网
中国投资人集体错失?

本文转载自:投中网(ID:China-Venture),作者:张楠。猎云网已获授权。

理想汽车2023年业绩爆表,股价两天涨了30%,约100亿美元(合接近720亿元人民币),历史新高仅一步之遥;苹果10年几十亿美元造车,一朝放弃全打水漂,转投AI,股价微涨;雷军和李想都选择在微博表态,前者对苹果放弃造车表示“震惊,深知造车难,依然无比坚定”,后者称赞苹果“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

董宇辉却在这个当口,清空微博,声称蚍蜉撼树只因“我愿意”。围绕着造车、AI、微博,本来可能毫不相干的几件事情串联起来,让本来就参差多元的世界更热闹了,怎么能不爱呢?

爱归爱,可有些事儿也很难让人理解。新能源车火了10多年,苹果怎么说不干就不干了?董宇辉清空自己的微博,凭啥一堆评论骂他不负责任?雷军一直给小米su7造势,到底要卖多少钱?

以及我最不理解的,堪称黑色幽默的事实是:这波理想暴涨,中国投资人集体错失,赚钱的又是国外投资机构?

图/上季度美股加仓理想金额最多的十家机构。来源:whalewisdom.com

看看上面这张图。按照最新公布的13F文件,上季度加仓美股理想汽车最多的十大机构中,只有一家位于香港的对冲基金ARIOSE CAPITAL MANAGEMENT(宏盛资本),加仓789600股,按照去年的收盘价约合不到3000万美元,其他九家都是国外机构,加仓最多的是对冲基金D.E.Shaw,共计耗资约7000万美元。

要说运营层面,国内新能源汽车每月的产销数据都摆在那,国内外机构都在一个起跑线。财务方面,按照美股对财务数据信息披露之严格,估么着也没人有机会偷摸“抢跑”。只能说大家对理想汽车,乃至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认知和策略层面真的没有“对齐”。

这体现在重仓理想汽车的机构很少。除美团和经纬创投外,占投资组合比例超过1%的机构只有15家。对比前段时间我写的拼多多,差距不是一般大。拼多多占投资组合5%以上的机构超过60家,超过1%的有超过110家。

一方面是由于,理想汽车市值只有拼多多的1/3强,天然在机构的被动配比上就差着数量级。另一方面我猜测,相比于拼多多在下沉市场和出海的强劲独家表现,理想汽车虽然业绩强劲,但也面临华为问界等对手的竞争,换言之,高端新能源车未来的市场格局还是未知数。

当然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市场对新能源车本身就存在分歧。先不谈电能是否代表新能源的发展方向这种产业层面的问题,光是去年全球传统化石能源车企的表现,就足够让电车的拥趸们疑惑了。

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汽车产销重返9000万辆,而根据“汽车K线”的统计,12家主要跨国汽车巨头的净利润之和超过了1万亿元,其中丰田汽车排名第一,销量超过1100万辆,营收超过人民币220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超过2200亿元,同比暴增71%,股价也接连创了历史新高。二、三名分别是大众和现代。

而且令人疑惑的是,在国内2023年国内合资车企中,只有一汽丰田和一汽大众实现销量微增的情况下,现代、日产、福特这些在国内被新能源打得节节败退的品牌,净利润在全球的表现却堪称亮眼,同比分别增加了53.7%、234%、319%。

12家巨头中,只有特斯拉一家新能源车企,营收约7000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约1000亿元。国内一众车企中,比亚迪继续领跑,年销302万辆,净利润约为300亿元。新势力中表现最亮眼的理想汽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破千亿、百亿元。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蓬勃,替代日本成为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相关产业链随之卷着起舞,这是事实的、乐观的一面。但是绝对的规模、利润、品牌等层面,还是要承认差距,并且我认为这也谈不上妄自菲薄,明明国内最优秀的新能源车企和企业家摆在那,还能让外国人抢了先。

前天,理想汽车上涨超过19%,一位知名股评人写道,中概股很久很久没有这么酣畅淋漓的大涨了,甚至认为“笼罩在中概股上的阴云有消散迹象,也许2024将是中概股估值修复的一年。”

我倒不敢这么乐观,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咱能不能先把对中概股最掐尖儿那一批股票的认知“拉齐”?

最近李想去得到做了一篇很长的访谈,谈了很多我称之为“互联网文艺复兴”的企业文化、产品方法论。但里边最令我感兴趣的,是脱不花的第一个问题,问为什么理想创业这么难。李想的回答如下:

第一,行业壁垒极高;第二,木桶理论,短板决定上限;第三,业务链条长;

第三条是关键。为什么?因为太“麻烦”。链条长意味着业务多,业务多意味着繁琐,繁琐意味着风险,风险多了难度才大。李想口头上简单数了一下,除了汽车制造整个产业链,理想还要做的包括不限于销售系统、智能化系统、AI系统、4S店。

所以你就能理解,为什么如今全世界都把新能源车企当链主,这批企业社会势能被摆得如此之高。社会因素暂且不论,单说资本,做一家理想,相当于N次创业,做了造车、AI、SaaS、还搞了消费门店。这也是为什么,当一切跑顺之后,理想在资本市场上会引起这么大的波动。

此时,我最好奇的问题来了:如果李想是当下最棒的企业家,他做了最具社会势能的企业,这家企业事实上经历了N次内部创业,那么为什么中国投资人,你们只投了他“一次”?只是因为风险投资的业务局限性吗?

可是,中国投资人——我不特指投了理想的股东——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对理想这家企业研究最深入,交流最密切,捆绑最紧密的一批人了,为什么在这家企业如此有爆发力的生命周期里,如此陡峭的增长曲线上,没有人投得进去?是LP没有给投出去的压力吗?是因为有太多更好的资产值得追逐吗?

我知道有些读者会觉得我在说车轱辘话,这个论点和前天谈英伟达的问题类似。但我一点都不害臊,因为这毫无疑问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如果风险投资的经典模式,作为一款金融产品,在当下投资环境里开始失效,那么为什么不改产品?

不做改变,是不能,还是不敢?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